“救命药”人血白蛋白陷入供销怪圈 患者冒险“黑市交易”
2008/8/1 13:58:34作者: 文/胡晓窈 摘自:厦门晚报 厦门网 编辑:陈冰华
文字显示大小选择:【
】
■医院常常为不能给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提供足量的人血白蛋白而头疼。 ■“救命药”人血白蛋白紧缺。 王新(化名)问遍了市里大大小小的医院,依旧没有门路找到那支“救命药”。为了救女儿,他只得选择风险性极高的“黑市交易”,两天后,他经人介绍拨通了一个手机号码,高价从药贩子手中购进了10支人血白蛋白。 陈友(化名)为给住院的90岁奶奶找药,发动了自己所有靠谱不靠谱的资源,几天时间里,拼命地打了上百个电话。最终福州的朋友从一家药库里“搞”到了宝贵的两盒。 …… 因为医院无法正常供应人血白蛋白,患者家属不得不花高价托关系从外面千方百计“搞”药。被患者称为“救命药”的人血白蛋白的供销陷入了一个怪圈,业内医生称之为“体外循环”。 老父亲急得倒下了 打着点滴继续找药 王新的女儿患肝癌住进医院,医生告诉他:“血液制品很紧缺,找得到就打,找不到医院也没办法。” “谁能眼见着自己的亲人离去?无论多难,我们都得尽最大力气去找啊。”王新无奈地告诉记者。正是这种急迫的心态使他们不得不想尽办法找药,但事后回想,他们甚至连“人血白蛋白是什么”、“到底具备怎样的功效”都很模糊,“我只知道女儿需要它。” 当天,家里所有的亲属都出动了,医院的“指定厂家”给找药行动增加了难度。他们还把电话打到了福州,找远方亲戚分头寻药。 但接下来的两天里,所有亲戚都一无所获。王新一急,也倒下了,在女儿住的医院里,老先生一边挂着点滴,一边老泪纵横地打电话继续找药。 两天后,经一个朋友介绍,王新拿到了一个药贩子的手机号,以每支700元的价格买下了10支医生指定公司生产的人血白蛋白。据了解,发改委的最高限价仅为360元。 年初,陈友接到远在老家江西叔叔打来的电话,说奶奶患中风入院,医生告诉家属急需人血白蛋白。陈友一家开始了找药征程。 表妹刚好在厦门医院工作,通过医药公司,前期的20支药找得相对容易。但20支药经不起用,陈友又接过了寻药的接力棒。当晚,他翻出了自己的名片夹,开始挨个发短信。“我把能想到的人都问了个遍。哪怕一面之缘的,只要有联系方式的我全用上了。” 几天时间里,他找了100多人,累得筋疲力尽。“我跟朋友们说,多少钱无所谓,哪个厂家也无所谓,只要不是假的就行。”他的辛苦没有白费。一个广州的朋友告诉他,可以从当地的药库里找到两盒,也就10支。当天,他马上坐飞机去广州取药。 原血浆采集连年减量 原材料不足是缺药主因 “我搞不懂,如果真的是‘救命药’,那么医院里都找不到,又让患者去哪里找呢?医院让患者去找药,这不是加剧了市场越来越不规范吗?”没能及时找到白蛋白,父亲离去后,儿子小郁一直对这种行业现象耿耿于怀。 多家医院给记者的答案是一致的:医院缺药。事实上,这在行业内部早已不是秘密。行业普遍认为,“原材料”不足是导致人血白蛋白短缺的主要原因。 某医院药学部负责人说,2006年,卫生部制定了《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开始对全国范围内的单采血浆站进行转制改造,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血站被关闭,血浆从源头上得到了规范。但与此同时,国内的采浆量也直线下降,生产血液制品的原血浆严重不足。 资料显示,2006年以前,全国平均每年的采浆量在4500吨到5000吨之间,而2006年以后全国每年的采浆量只有近3000吨,2007年全国的采浆量是2700吨,一些生产企业因血浆量供应不足而倒闭。 人血白蛋白是用健康人的血浆提取的一种血液制品,这些血浆都来自单采血浆站,它与血站采集的全血在用途上有很大区别。单采血浆站采集的血浆专供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全血则主要用于医院临床使用。根据规定,全血不得出售给企业做血液制品加工。 据悉,国家药监局有关人士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现有30余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际年生产人血白蛋白能力达3000万支左右,但由于受到原料血浆供应的制约,人血白蛋白年生产总量约1300万支(按10克白蛋白/支计算)。 国家加强了监管力度,血浆站成了生产血液制品企业的一部分,企业需要花大笔资金买下血浆站,再加上批签发制度、驻厂监督员等环节陆续实施,业内人士分析,企业的成本有所加大,尤其是血浆成本可能会比原来提高5%到10%。 医院无奈让患者寻药 “药虫”应运而生 在严管下,一些地方血液制品接连“出事”,不少不达标的小企业被关闭。去年,广东、吉林、江西分别出现“毒蛋白”和“假蛋白”事件,全国各地都出现倒卖白蛋白现象。 不久前,发生在江西的“6人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死亡”事件,尽管事件还在调查中,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调查结果最终出在流通环节或江西博雅公司的管理环节上,那公司被吊销生产的可能性极大,同时,这也将引发国家相关部门对血液制品行业的新一轮强力监管。 鉴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国家对它的管控非常严格。这位负责人说,在流通环节上,从厂家到经销商到医院的利益链条原本很清晰。但一些不规范的“小动作”给这个链条增加了复杂性。“经销商本来是不可以零售的,但是一些公司会卖给个人,一些凭借关系的‘药虫’应运而生。” 某医院负责人认为,正是全国范围内血液制品急缺,医生才无奈让患者自己去找药。“患者自己找药,一方面可能找到假药;另一方面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很可能在流通环节发生不规范,导致血液制品变质。这些都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这位负责人说。 “体外循环”怪圈早该打破 厦门政府统一调配白蛋白 中山医院药学部主任欧阳华告诉记者,人血白蛋白在民间俗称“救命药”,一些人认为,注射上人血白蛋白,身体的机能就能恢复了。这是民间的一种误解,人血白蛋白也可能产生过敏反应,严重贫血患者、肾功能不全者都应禁用。欧阳华解释,低蛋白血症是人血白蛋白的惟一适应症。“很多癌症晚期患者用量也很大,但它只能起到舒缓痛苦、延缓死亡的作用。”因此,这种药在医院里被严格使用,如果不是强适应症,医院不会推荐。 “从我个人而言,很少向癌症晚期患者家属说这个药,因为它不能起到救命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资源浪费。”市中医院药剂科主任陈雪梅说,解决血液制品短缺,还需从源头入手,一方面提高工艺,研发替代品;另一方面加大义务献血的宣传力度。根据有关规定,在《献血法》实施后,随着科学合理用血、成分输血的推行,可能会有部分血液成分剩余。在确保临床用血的前提下,血站可以将剩余的血液成分特别是分离的血浆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卫生部血液主管司局批准调配给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但不得以此营利。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本该由相关部门解决的问题转嫁给患者自行解决的“体外循环”怪圈早该打破。 据悉,厦门市政府已出面与两家供应商代表座谈,双方达成协议:今后供给厦门市场的人血白蛋白将统一交由政府调配,委托厦门医药采购供应站供应给各大医院。厦门市卫生局随后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大医院组织专业人士分析患者病情,将有限的药品用在急需的患者身上;要求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正规渠道购买的人血白蛋白,从源头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以保障患者权益。 据某医院医生反应,政府出台措施是好的,但是缺药问题仍然没法解决,医生还是只能让患者家属自行购药,“病人要用白蛋白,我们向医院申请,医院没有,医药公司没有,要救命,只好让他们自己解决。” |
本文关键词:*
本文已经被阅读了:3558次
本文已经被阅读了:3558次
→ 读者评论意见:
- 3527:qq名称昵称男:http://www.nanss.com/mingcheng/934.html 母亲节文章:http://www.nanss.com/yuedu/2893.html 周工作总结:http://www.nanss.com/gongzuo/2978.html 带猫的网名:http://www.nanss.com/mingcheng/844.html
→ 请发表您的评论: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