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监管码异议声四起 难道又是“利益博弈”?
2008/8/4 13:53:53作者:韩乐悟 摘自:* 编辑:金剑
文字显示大小选择:【
】
4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进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截至今年3月底累计入网企业已达32057万余家,监管码累计激活量已达10.1亿个。而2007年,这两个数字还分别为19475家和5.24亿个。这说明,虽然面对许多困难,产品质量监管网仍在以不算慢的速度一步步推进。
在记者的记忆中,很多年来,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实施的众多监管措施中,似乎还从没有像目前正在下大力推进的电子监管网这样引人注目。
政府部门强制推进
关于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的背景,有关方面的宣传已经很多。
如果读者还记得去年约大半年的时间里,境外媒体对“中国制造”的炒作,记得其后在全国持续了几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大整治,就会知道当时国务院为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提出的建设“两个链条、两个体系、一个网络”的目标,这“一个网络”,就是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要建立的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对于企业来说,多少“背景”、“意义”也不如一个“动作指令”真切:2007年12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出通知,宣布对纳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CCC)管理的家用电器、人造板、电线电缆、农资、燃气用具、劳动防护用品、电热毯、食品、化妆品等9类69种重点产品实施电子监管。
通知要求,即日起上述九大类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必须加入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在产品包装上使用统一标识的电子监管码后,方可出厂销售。列入《入网产品目录》产品的生产企业,在申请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时,必须同时办理产品质量电子监管赋码和入网手续。已获得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证书的企业要尽快赋码入网。因产品包装印刷周期的原因不能及时赋码的,过渡期不得超过半年。
从长远看,这9大类69种重点产品只是首批入网产品。据初步统计,这69种产品共涉及企业87477家。有关政府部门的计划是,力争在2010年年底前,使全国适合入网企业的产品加入电子监管网。
电子监管网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不亲身体验一下,听人介绍其功能、优势,也常常会让你云里雾里。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监管网最大的好处是确保产品质量可查询可追溯。
以公众熟知的产品召回和防伪识假为例,假如有一批饼干,消费者吃后中毒了,按现在的体系,这些饼干卖到哪里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但如果产品赋码入网了,就可通过信息查询、溯源,第一时间掌握这些产品出厂后都流向了哪里,在什么时间在哪家商场卖出了,还有多少货没有卖出等等。这对企业、对消费者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异议声起,又是“利益博弈”?
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电子监管网的种种“于国于民于企于商的益处”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已有异议声被传达出来。前不久,19家知名食品企业联名上书有关部门,对推广电子监管码表示质疑。在此后一系列相关采访咨询中,记者记录下一些不同看法:
关于“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无实质意义”:有企业认为,电子监管码属问题追溯系统,未涉及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而原料与生产过程控制才是决定食品安全性的根本。其推行,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无实质意义。
对此,一位参与监管网推进的工作人员这样回答记者:目前的电子监管最大的好处是它把信息最快地捕捉到了。监管的目的是提高企业自律能力。
关于“企业被迫增加成本”:一位著名酱油生产厂家的代言人对记者说,“酱油产量能上亿万瓶,就算一枚电子码要3分钱,企业要增加投入多少钱?”记者了解到,由于九大类产品中的食品类占有量最大,包括小麦粉、大米、酱油、醋、灭菌乳、方便面等45种,而食品又和家用电器等产品不同,它往往以数以万计或数十万计的小件预包装形式上市,因而监管网的推行,对预包装食品生产企业影响较大。食品企业也就成了首当其冲的“发难者”,其中“企业被迫增加成本”成主要“发难辞”。
为监管网提供强大技术支撑的中信国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表明这些人对这项新事物还不太了解。”为产品赋码,按目前要求,可印刷条码后加贴,也可直接在包装上印刷,企业自愿选择。其成本是由印刷厂而非产品加工企业负担。
据该公司的金海年介绍,实现“一件一码”的变码印刷技术对大部分印刷厂不是新技术,比如现在印刷的奥运门票、餐馆提供的发票等,采用的都是这种技术。“即使少量印刷厂需要购买这样一台转码印刷设备,也不需要很多钱。一家印刷厂可以对若干个生产企业,这样的投资,负担并不算大。”金海年说。
记者在采访中也见到“企业成本不升反降”的例子。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所属燕京桶装水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厂每桶水目前的赋码成本是0.024元,而之前所用的防伪封口贴费用为0.049元。
关于“强制入网收费主体不清”:一些企业表示,政府部门强制企业入网,而入网每年又要交600元费用,收费主体是中信国检公司,并非质检部门。该收费到底是中信国检代行政府职能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还是它对监管网所提供的服务收费?甚至有人直言:电子监管系统是政府质量监管工作平台,为什么要委托中信国检开发建设?
陈晓颖告诉记者,所谓每年强行收取的600元入网费,是企业购买数字证书的钱,每购一份数字证书,企业需向中信国检缴纳300元/年的维护费用。为了保证信息真实,每个企业需购买两份。当记者问到电子监管网每年维护需要多少费用时,她以海关网为例说,他们每年维护成本在1-2个亿之间。我们需要多少还不知道,但电子监管网的规模要比海关网大2-3倍。她还透露,从目前看,公司暂时挣不到钱,如果说挣钱,也只能寄希望于将来为企业做增值服务。
关于“企业信息不安全”:有人说,企业间竞争,实际是产量、销量的竞争。现在给产品赋一个码,卖掉一件,系统中清清楚楚。企业的命脉———商业布局已没有秘密可言。企业感到不安全。
对此,陈晓颖手执形似U盘的“数字证书”干脆地对记者说:“数字证书就像你的电脑一样,别人不知道你的密码,怎么能进入你的电脑?”此前在中信国检观看电子监管网系统如何实现特殊药品追溯时,陈晓颖就表示,药监系统的每个人也看不到这些(哪家企业的药品到了哪家医院等),只有药监局重要的管这个的人才能看到。
监管网推进中的“风风雨雨”背后,是否有我们熟知的利益博弈?宋明昌表示,监管网确实“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包括假冒产品生产厂家和部分原来提供防伪技术的企业。由此看来,其推广中出现质疑甚至反对声音很正常。
寻求最大公约数
4月8日-9日在北京九华山庄召开的全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进工作会议上,有关方面与特邀的北京古船、燕京、伊利、安利、百事、可口可乐、联合利华、雀巢等20多家大型企业代表,就加快做好电子监管网推进展开座谈,听取企业意见。这些企业中,有许多是“上书”的联名者。
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在此会上表示,为减轻企业负担,考虑产品包装多样性和赋码技术难度,将赋码分为A、B两类,A类为一品一码,B类码赋在每种产品多大规模包装上,由企业自行决定。
而且9大类69种产品100%赋码入网的最后期限也有所变化。食品中的白酒、葡萄酒、大豆油、婴儿配方奶粉、奶粉;农资中的复混肥、磷肥;家用电器中的冰箱、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室内加热器、真空吸尘器、电烤箱、微波炉、吸油烟机共3类16种产品,涉及企业24990家,其中重点企业582家。这582家企业必须按照三部门文件要求,在今年6月1日前完成入网。其余因特殊原因确有困难不能及时码赋的,过渡期不得超过今年12月31日。
种种迹象表明,企业的一些意见已被政府部门认真考虑,有的已作出实质性回应。有知情者评论道,这是在朝着良好方向发展。政府要把好事做好,兼顾各方,在各方利益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或许是明智之举。
本文关键词:电子监管码,异议声,利益博弈
本文已经被阅读了:2940次
本文已经被阅读了:2940次
→ 读者评论意见:
- 9468:对话作文:http://www.nanss.com/xuexi/2514.html 我的父亲作文:http://www.nanss.com/xuexi/2825.html 五字网名干净:http://www.nanss.com/mingcheng/918.html 运动会作文:http://www.nanss.com/xuexi/2823.html
- :条码分配
→ 请发表您的评论:
→ 相关文章:
→ 相关文章: